关于孩子说话的问题,每次出门遛娃都能听到家长们焦虑的心声。
同小区的坤坤,已经三岁零两个月了,除了简单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之外,其他句子都不会说。
(相关资料图)
其实很早之前,就有好心的邻居给坤坤奶奶提建议,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一下,万一有什么问题,也好及时干预治疗。
每每此时,坤坤奶奶就会生气地板着脸反驳:没听过“贵人语迟”吗?我们家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众人很知趣闭口了。
跟坤坤同龄的孩子,差不多都开始准备上幼儿园了,而且3岁年龄段的小朋友,渐渐有了社交意识,喜欢跟小朋友交流一起玩,比如会制定一些简单的游戏规则等。
坤坤因为不会说话,不会表达,同龄孩子也拒绝跟他玩到一起。
但坤坤奶奶还是坚信,孩子没问题,说话晚是智商高的表现。
真的是说话晚比说话早的孩子更聪明吗?“贵人语迟”并不能解释这一切。
站在脑科学的立场,大脑中的布罗卡区才相当于语言按钮。布罗卡区发育得好,语言掌握能力就强,开口说话早,反之,则孩子说话就可能会语迟。
根据布罗卡区的发育规律,大概在孩子2岁左右进入快速发展期,所以这一阶段,很多孩子都会迎来“语言大爆发”,会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到了12岁左右,布罗卡区就会停止发育,这也意味着孩子的语言能力进入一个成熟且稳定的阶段。
而布罗卡区的发育,根据孩子的遗传基因、养育方式等,都会存在发育时间的区别,这也造成了有的孩子说话早,有的孩子说话晚。
儿保医生也聊过这个话题,孩子开口说话的早晚,其实跟智力没有关系。
如果硬要将早说话和晚说话的孩子做一个对比,那肯定是早说话的孩子更具有先天优势。因为他们的语言相对早发育,对于某些指令的接受以及个人想法的表达都会更早,这也代表了孩子在早期积累的语言以及知识更多。
一般来说,早说话的孩子在10个月开始说叠词,有的孩子则要在一岁半左右才能做到,早期的差异都是正常范围之内的。如果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完全没有开口说话的迹象,或是对家长发出的指令毫无反应,那么家长要做的是排除疾病原因,如:听力障碍、声道障碍等,非疾病原因引起的说话晚,就要靠家长后天努力引导了。
语言发育落后,要不要花钱进行机构干预?
当然,这里也会牵扯出一个问题。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打着干预语言发育迟缓干预的机构,要不要花钱上?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因人而异吧。
选择机构,要看家长的经济能力和陪伴时间,如果家长有钱没时间,那么选择机构就不错,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必然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选择机构,那么就注定了家长要在孩子身上付出更多的心血,家长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去刺激、开发布罗卡区,同样也能够刺激到孩子的语言发育。
如何实现孩子语言大爆发,做好这三件事很重要:
跟孩子多说话,别怕“对牛弹琴”新手父母带娃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孩子反正都听不懂、理解不了,给孩子说话等同于是“对牛弹琴”,所以很多家长懒得费口舌。
这个想法其实是不对的,从孩子降生孩子,他们的小脑瓜子就进入了拼命学习阶段,他们会模仿大人的动作、语言等。尽管这个时候,孩子还不能做到发声,但是爸妈的语言输入,也会激发他们的兴趣。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宝宝这阶段理解力不够,就对宝宝胡言乱语。最好的是,将物品等跟语言联系起来,打个比方:妈妈举着奶瓶,告诉宝宝这是奶瓶。
时间一长,这些物品就会在孩子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早期语言素材积累的一个好办法。
给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少用“心灵感应”我发现有一个现象,很多抚养者都容易跟孩子建立“心灵感应”,比如孩子小手一指,家人就会赶紧给孩子喂奶。或是孩子哭闹,家长也立马知道孩子是尿了、困了等。
站在大人的角度,这种“心灵感应”的确在抚养过程很省事,但对孩子语言发育不一定是好事。
因为语言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家长剥夺了孩子开口的机会,孩子可能就习惯性用手势、动作等来表达需求。
聪明的父母是创造条件也要让孩子开口说话,比如孩子饿了的时候,妈妈就要引导式的发问:宝宝是不是想喝奶?想还是不想呢?从最初的选择题、单词或是叠词开始,逐渐过渡到让孩子说简单句子来表述自己的需求。
多积累词汇,“亲子阅读”就是一个好办法词汇的积累,可以借助于些辅助工具,除了生活中的场景之外,也可以跟绘本等辅助工具联系起来。
妈妈可以指着书上的苹果给宝贝描述,这是一个苹果,过一段时间,又可以跟宝贝复习一遍,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
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句子长度来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述。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还可以准备一些真实的道具,比如:苹果等,告诉宝贝,这是可以吃的,并且让宝贝咬一口,跟宝贝描述苹果的味道,很甜的,或是酸酸甜甜的。
任何事其实都是“积沙成塔”的过程,在早期,孩子语言能力发育不成熟的时候,全靠家长为主的引导、互动,等到孩子语言开始积累,家长就要跟孩子互换角色,将表达的机会留给孩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