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人才放在一个部分进行统筹部署,在进一步明确三者的战略定位基础上,突出了三者的有机联系、辩证统一和协同配合的关系。报告在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中提出,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科技、教育、人才三大战略的协同关系,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类型定位的内涵和相关要求,强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理念,深化学校的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和科研机制改革,在产教融合架构下推进科教融汇,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优秀的具有一定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发挥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职能,更好地服务所在区域高质量发展。
一、从认识层面要充分理解科教融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关资料图)
科教融汇是高校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过程的融会贯通,是解决教育教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相分离,甚至矛盾对立问题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不仅存在着教学和科研相分离、两张皮现象,还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重技能轻技术以及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服务缺失等问题。科教融汇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增强高职院校的适应性。
(一)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国家创新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新技术革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崛起,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变革速度不断加快,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内涵在不断变化,经济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升级不仅需要高端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具有一定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善于“动手”、精通操作,还要善于“动脑”、善于创新,要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有探索新方法、新工艺、新技能的能力,以适应新时代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在产教融合架构下推进科教融汇,通过产教融合推进人才培养链条与企业的生产链和创新链的衔接与贯通,通过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与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发力,将校企生产工艺与技术技能创新元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提升毕业生的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为“中国智造”输送具有一定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有利于增强校企合作的丰富性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然而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却普遍存在着企业一方不积极、合作方式单一、深度融合不够,大多是仅仅停留在企业接受学生实习、联合招生等浅层次的合作层面,校企合作与产学研结合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不够。不可否认的是,高职院校与产业的合作更多的是基于人才培养与毕业生输出,绝少涉及科技创新合作与科研成果输出,一个方面可能是企业对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不信任,另一方面可能是双方在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意愿不强烈、沟通不顺畅。其实在中小企业再创新、微创新和工艺改造与技术技能革新等方面,高职教育可以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服务,是扩大校企合作内涵和提升校企合作质量的重要着力点。产教融合强调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学校基于产业及其创新发展的需求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产教融合架构下的教科融汇,推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线”互融合作,科教融汇不仅为产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提供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全方位、多层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与协同进步,构筑更加紧密的校企共享互补合作关系。
(三)有利于增强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一直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础。产教融合架构下的科教融汇,一是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通过科研反哺教学,让教师把最新的应用型科研成果、企业最新的技术技能信息带回到课堂上,把行业、产业、企业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信息和最新的最鲜活的技术技能创新案例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让教育教学内容更丰富、题材更鲜活、知识更适用。二是有利于探索更好的教育教学方式。将技术技能创新要素与创新教育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真实科研项目研究,让学生在技术技能创新实践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学、做、探中提振学习兴趣,发现自身潜能、强化沟通配合,培养学生持续改进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探求未知、大胆创新、不断尝试的科学精神。三是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本要素在教师,教科融汇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产教融合推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的“跨界”发展,教科融汇实现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同进步,在产教融合架构下,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技创新实践过程中学术视野更广阔、专业发展空间更大、教学与科研业务时间配比更合理、专业能力发展更协调,能够更好地将最前沿、最优质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也可以有效地把学生吸引到科研实践中,实现教科融合育人。
(四)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发展的协调性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强化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的融合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职能定位。职业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学校与产业融合、开放办学、资源共享与网络协同,以及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上下功夫,要求高职院校对外要加强资源调配与业务协同的协调性,对内要提升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业务板块的协调性。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诸如毕业生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科研与教学分离以及教育水平不高、社会服务能力欠缺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学校发展的协调性不足有关。产教融合架构下科教融汇构成了校内外合作、教学科研协同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网络体系,有利于高职院校对内、对外业务的协调与融合。
二、从战略层面强化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与基本改革
战略层面解决组织的角色功能定位、服务面向发展战略方向与目标定位问题。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涉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学校核心业务,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基本机制层面改革,为这些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学校战略层面对外要以产教融合为指导,建立产学研用贯通机制,对内要以科教融汇为中心,建立科教创培联通机制,同时围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做好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机制方面的改革。
(一)强化顶层设计
1.对外要建立产学研用贯通机制。一是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产学研用贯通的基础。高职院校要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围绕区域产业战略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学校的专业发展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高度衔接,针对区域产业群构筑学校的专业群。二是实施开放办学战略,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社会培训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与区域产业的研发、生产和创新等业务紧密对接,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培训、设备等要素融入学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教融合实践与创新中心,实现产学研用的贯通。三是精准定位、主动融入,强化与区域企业的战略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高职院校不仅要坚持职业教育特色、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和专业发展、创新等方面与普通高等学校区别开来,还要注意培育自身比较优势,形成特色品牌,主动融入到区域创新发展大局中,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方面精准定位,培育自身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区域创新发展和产业企业价值创造中与企业形成协同关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2.对内要建立科教创培联通机制。构建产、教、科、训、创联通机制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在对外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校内教学、科研、培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等各板块之间的协同,尤其是教学与科研的联通。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岗位职责的两个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本来应该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但是由于分属教学、科研两个部门的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割裂与矛盾却愈演愈烈。比如教师教学量普遍较多,严重挤压教师的科研时间,高职院校教师周课时14~16节非常普遍,有的甚至达到20节以上,各种资源向教学倾斜,科研成为可有可无或“锦上添花”的摆设。如上文所述,校企合作也仅限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领域,联合科技创新很少被纳入校企合作范围。科技融汇推进教学与科研的融会贯通与协调发展,强调科研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高职院校要以教学与科研工作协同为基础,建立科教创培联通机制,把高职院校打造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高地与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
(二)深化基本改革
1.以“合”字统领办学模式改革。一是强调服务导向,创造“合”的动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服务价值输出能力不足、办学成效社会认可度低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积极的根本原因。在办学过程中要强化服务思维,树立客户观念,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办学,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结合企业运行与管理实践培养他们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培训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等。二是主动根据企业业务需求调整学校业务安排,打开“合”的局面。高职院校要主动进行产教对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增强学校的专业群与区域的产业群和企业的岗位群对接,学校的课程与技术创新和企业的业务与技术改进对接,根据企业业务特点与规律安排学校的业务,与企业一道为企业创造价值。对接越密切、衔接越契合,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就越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越强。三是深化校企协同,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合”的质量。强化校企深度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上形成合力、实现共建共享,是职业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与基本方略。创新教育要求在校企人才培养合作的基础上强化技术技能创新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基础上的创新链衔接与融通,通过人才输送、技术创新服务、在职职工培训等渠道为企业创新发展作贡献。
2.以“创”字统领人才培养方式改革。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区域经济、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要根据就业市场需要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新技术革命不仅催生新的产业和新型企业,还会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型企业升级改造,在创新驱动的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是主旋律、新常态,也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必须坚持以“创”字为统领,强化科研育人,突出创新教育,培育教科融汇工作机制,推进“学与教”和“研与用”的结合,营造教学与科研创新融合发展良好氛围,引导教师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教师应用型研究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革新实践能力建设,拓展科研育人渠道与机制建设,强化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培养具有一定实践反思和探究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3.以“用”字统领科研机制改革。高职院校科研要突出应用导向,一方面要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企业创新,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再创新、小改进,另一方面还要服务教育教学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机制改革要致力于解决教师科研闭门造车、与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解决教师科研与教学分离、脱节的现象和教师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引导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围绕企业科技创新需求、瞄准成果转化运用目标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让教师科技创新产生更多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导教师把企业最新最鲜活的技术技能信息和最前沿最实用的科技创新成果反馈到教学中、课堂上,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一定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把科技创新有用、适用、实用和有效运用、发挥效用作为科技评价和绩效考核的基准,建立以“用”为中心的科研评价、分配与激励机制。
三、从业务层面要做好各方面的融会贯通与协同共进
教科融汇最终还是要依托平台来运行、团队来操作、项目来承载,要建立融汇机制和协调手段,运作流程与工作标准,科技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成效要靠实实在在的业务操作来实现。要把科技创新元素,一些内容与方法融入到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环节中去,吸纳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及相关业务活动中来,强化科研工作的应用导向与育人功能,构建科学合理的科研及人才培养协同与信息沟通交流机制,营造科研育人、科教融汇的良好氛围,培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茁壮成长的教学科研协同发展的土壤。
(一)建立综合性科教融汇平台
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基础,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教科融汇平台是实现产教融合架构下教科融汇的基础。围绕平台建设各地高职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比如有的是在学校层面,改传统的科技处或科研处为科技与社会服务处,在组织架构职能与业务设计上增加科技服务社会职能,或者建设校级的产业发展研究院,取代原来的科研处设置,统领全校的技术创新与技术服务。有的是在二级学院层面,建立“学院+产业学院+产业研究院”的“三院合一”模式,把传统的高校学院这种教学机构与产业学院这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构、产业研究院这种研究机构组合在一起,构筑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综合平台。有的甚至在教研室层面进行改革,实行“一室一中心”架构,一个专业教研室同时设立一个产业或技术研究中心,教学团队同时也是科研团队,实现教学与科研在基层教学单位中的融合。也有的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教授工作室”“名匠工作室”的方式实现个体层面的教学、科研与科技服务综合性平台。当然,也可以在校企合作建设的科技创新平台、实践教学基地等实体基础上进行改造,构建综合性科教融汇平台。
(二)建立混合型教科创新团队
跨学科研究和有组织科研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话题,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教科融汇、职普融通要求建设混合型教科创新团队,即由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参与的,吸收普通高等院校(非职业类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在校学生参加的跨学科、跨建制单位、跨界别(学界、实践界)、跨身份限制(吸收学生参加),甚至跨区域的教科创新团队。这种“大跨度”混合型教科创新团队要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应用研究,利用普通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资源和行业企业的中试与转化应用条件,在研究中教学,在探索中学习,在协同合作、沟通交流、碰撞融汇中实现进步与成长。高职院校要在混合团队的教科创新实践中着重解决教师科研应用导向不明、转化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高、与企业对接与创新协同经验不足、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不力等问题,真正地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
(三)开展联合型科教创新项目
教师科研项目是教师瞄准行业企业一线科技创新需求,紧跟科学前沿开展的研究工作,是创新型人才教育的活生生的案例,教师还可以辅导学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项目,比如各种创新比赛和毕业设计等,有些学校还设立由学生申报的创新项目,这些都是科技创新与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知行合一,在项目研究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创新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从工程技术的实际需求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查文献,做调研,做实验,做论证,做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观点提炼,并独立自主承担一些责任,做一些事情,完成一些任务,做一些自己能感受到的贡献。在研究项目中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潜能,体验探求未知、科技创新的乐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技巧,在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或者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实现教师对学生的业务指导与修养影响。
(四)构筑闭合式教科运行循环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架构下,与企业之间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两个方面构筑闭合式运行循环。在科技创新方面,高职院校应遵循依照企业需求进行学校科研,产生成果在企业进行转化,服务企业发展的闭合循环:企业创新需求—学校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转化—企业产生新的需求。在创新教育方面应遵循瞄准企业岗位创新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闭合循环:企业岗位创新人才需求—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输出创新人才满足企业需求—企业产生新的创新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内部教科融汇形成教师科研影响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促进教师科研的闭合循环: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校内的科研与创新教育的循环与产教融合架构下的校企间的科研循环和创新教育循环构成产教融合架构下的高职院校教科融汇的“双循环”格局,为产业企业输出创新型高职人才和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服务。
(五)建立开放式教科信息共享交流与协调机制
产教融合架构下高职院校科教融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主体、各业务层面,需要校企各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业务联动、共同推进。高职院校要明确自身办学特点和资源优势,一方面定位自身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角色功能与业务重点,与企业进行精准互补、战略协同,同时要统筹校内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要素,合理使用和优化配置相关资源,要建立一套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绩效评价机制、价值分配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管理系统,建立开放式教科信息共享交流机制,组建松散式工作协调机制和业务互动体系。
【作者:王勇强,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本文为2021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支持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项目编号 212400410275)阶段性研究成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