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当前位置:首页>热门 > 正文

东营故事|为了那抹“绿”——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美画卷

东营故事|为了那抹“绿”——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美画卷
2023-08-17 20:57:50 来源:东营网

爱东营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在这片万里浩瀚的“胸怀”中坐落着一座向河而兴的城市——东营。

黄河之于东营,是母亲河的华丽馈赠:黄河流经东营138公里,造就了4580平方公里的湿地以及1530平方公里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色的芦花飞雪、艳丽的碱蓬红毯以及壮观的万鸟翔集,在东营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画卷。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系列创新性政策措施紧密出台,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加速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扎实推进,探索形成了“5+9+5+4”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东营路径”……东营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入海口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型城市转型、河海文化传承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全面提升,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在东营加速落实落地,取得明显成效。

筑牢生态屏障,奋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东营样板”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深耕黄河战略,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率先在黄河流域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地方性生态法规体系,奋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东营样板”。

刘智峰 摄

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全球18个城市之一;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荣光的背后,是东营的笃行不辍——

坚持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用生态的方式修复生态,累计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创新探索出“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形成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近年来共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

不断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目前,全市野生植物资源已达1145种,陆生野生动物989种,近海海域共发现海洋生物547种,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和立法,今年,我市出台了《东营市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以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为牵引,实施水、林、田、湖、草、湿地、滩涂、海岸线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

昔日的“盐碱之地”,已成为如今的“鸟类家园”。鸟儿“认可”便是东营良好生态环境最有力的佐证,是东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有力的“代言人”。据统计,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鸟类已增加到373种,这里是东方白鹳全球最重要的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东营市也荣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称号……

转角遇见美,出门见到绿,生态宜居托起群众幸福“安居梦”

坠琴、二胡、吕剧、草坪……各类元素聚集在东营区燕青吕韵公园内,漫步园中,满眼都是沁人心脾的翠绿。园内建有树荫广场、曲风廊、儿童活动广场、文化景墙、阳光草坪等多个景观点。小朋友可以在儿童游乐区尽情玩耍,享受快乐童年;老年人可以在健身广场休闲运动,散步观景。鸟语花香,无不向往。

“转角遇见美,出门见到绿”。近年来,一个个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公园建在东营市民家门口,成为周边居民茶余饭后休闲健身的首选。

让天更蓝,水更清。东营扛牢抓实生态环境保护重大责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王彬彬 摄

——坚持精准治气,聚焦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持续推进“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强化移动污染源管控,完成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区调整。

——强化系统治水,坚持标本兼治,协调推进污水处理厂及人工湿地、雨污分流改造等治本措施,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做到动态调整、动态监管、闭环整改。

——改善土壤环境,坚持底线思维,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一废一品”(危险废物、化学品)环境监管,深入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

现在,天蓝、水清、地净已成为东营生态环境的新常态,市民的生态宜居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为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我市将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扎实开展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打造湿地特色景观带。目前,全市有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4处省级森林公园、9处水源保护区、1处风景名胜区、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小区63处,认证37处一般湿地,初步构建了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

抢抓机遇,让绿色低碳成为东营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东营因油而兴,以石油为主导的能源及其延伸产业早已成为东营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我市抢抓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机遇,锚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目标,逐渐减少对石油工业的依赖。同时,围绕石化、橡胶、石油装备、有色金属、新材料五大特色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文化旅游两大优势产业,生物制药、航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构建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以绿色和创新为支撑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格局。

胡友文 摄

我市以“四减四增”为抓手,积极推动“双碳”战略,加快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农业投入结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降低“含碳量”。据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我市关停退出低效煤电机组23.3万千瓦;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煤炭实际消费量1357.42万吨,同比压减46.21万吨;2021年至2022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率9.98%。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助企纾困,帮助企业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云龙表示。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优化环境、服务企业、促高质量发展”理念,努力当好减碳降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服务员”。出台服务一季度“开门红”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27条措施,全面提高环评服务水平。不断优化环评审批流程,提供全流程服务,探索实施“打捆”审批,确保材料最少、环节最简、时限最短,今年上半年累计审批项目333个。坚持帮扶与执法并重,通过印发服务手册、组织业务培训、入企帮扶指导等方式,帮助企业防范化解环境风险,提升企业治污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如今,东营以生态为底色的发展,换来的是综合经济实力新的跃升。前不久,2023年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观摩落下帷幕。一路观摩下来,作为专家组成员的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晔说:“东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这些项目展现了东营担当,将成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记者 关晨歆)

标签: